农村新报讯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是在机械插秧的同时,将化肥定量埋在深4~5厘米、距离苗带5~6厘米的水田泥土中。与常规机插水稻施肥相比,施肥总量可适当减少并在插秧时集中施用,但仍需要关注后期是否出现脱肥,如果脱肥要及时补救。 一、抓整地环节。旱整地如用旋耕机作业,应选用割晒机收获。人工手割地块水整地后,捞净杂草和稻茬,应采用浅翻作业,秋翻、春翻都可以,深度在15~18厘米左右,不超过20厘米,翻地可以把稻茬、杂草埋在土壤中,地表无杂草。水整地后表面无杂草,翻地*好采用驱动圆盘犁作业,速度快、质量好。水整地尽量用水田打浆平地机作业,一遍作业即可达到效果,整地标准应达到:高低不差寸,寸水不露泥。 二、抓农时环节。各地应根据当地插秧时间,提前整地,水整地前4~5天泡田,水整地后必须保证沉淀时间,粘土地应沉淀5~6天,沙土地沉淀时间不宜过长。 三、抓住收获环节。一些地区水稻收获用联合收割机作业,由于抢速度、不跑粮,造成割茬过高,大部分在30厘米左右,第二年整地后裸露在地表,影响整地质量,使深施肥部件无法正常作业。建议如果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必须降低割茬,放慢作业速度,以免稻秸夹带粮食造成损失。应扩大半喂入机收面积,尽量采用自走式割晒机作业,可以青杆收获,抢农时。然后进行拾禾或人工打捆码放,待干后进行机械脱粒。 四、选择适应性较好的水稻深施肥部件。 目前市场销售的有外槽轮、窝槽等形式排肥部件。通过实践证明,外槽轮式排肥效果好,不受化肥颗粒大小限制,排肥准确,不断条,调整方便。窝槽式排肥部件要求使用化肥*大颗粒表面积不超过4平方毫米而且不允许有粉末,作业时很容易堵塞窝槽,磨损严重,造成下肥不准,断条,影响作业质量。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