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30年,中国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13亿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到2012年已经保持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这30年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恶化了生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根据2007年中国污染普查的结果,全国农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1320万吨);农田排放的氮、磷分别占总量的57.2和67.4(270万吨和28万吨)。因此,中国农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既要保持高产,又必须减少面源污染的双重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部及相关部门已经展开工作,推动发展清洁农业与循环农业。当务之急是,需要可行的技术方案来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构建起我国永续发展的生态与环境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两大问题
农业生产中,氮素养分是继水之后*大的制约因素。每生产一吨谷物等粮食,需要消耗土壤中20到40公斤氮素。要保持粮食高产,必须向土壤中补充氮素及其他营养元素。从1981年至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化肥用量占全球总量的35.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是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几年,中国北方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恶化,与过量使用氮肥直接相关。二是过量施用到田间的氮肥效率愈来愈低。三是增加了植物体内的游离硝酸盐。进入食物中的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会被转化为亚硝酸,危及食品安全。四是引起土壤酸化。中国的土壤pH值(酸碱度)在过去的20年间下降了0.5个单位,过量施用氮肥为其主因。土壤酸化会直接影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加重植物真菌病害,加速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释放。另外,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及有机肥施用量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终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种情况到了必须立即解决的时刻。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作物重茬,病虫危害,滥用农药。由此导致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残留农药进入水体和食物链,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在自然界,动植物的病原菌、昆虫群体中都会有天然存在或基因突变产生的抗性基因。而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对具有药物(杀菌剂、杀虫剂)抗性的个体产生选择性富集,使病虫害群体的抗性逐渐提高,从而迫使人们提高农药的用量。其*后结果就是药物的用量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重。我国已经发现的具有较高抗药性的昆虫有几十种,包括一些重要的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在植物病原微生物方面,真菌、细菌及线虫中都发现了抗药性。
根据研究和认识,要解决上面的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两大问题,*重要的途径是: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即发展新型的无废弃物农业;2)发挥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3)推行豆科与其他作物间套轮作种植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减少化学氮肥与农药用量,使土壤肥力常存、保粮食优质高产、环境日渐美好。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种地与养地结合
土壤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地,高肥力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为作物调控适宜的水、肥、气、热,为作物转化、保存并持续提供所需营养元素。这主要依靠土壤中生活的、每克土以亿计的微生物的作用,而微生物生活主要靠有机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为消费者,微生物为分解者。地球表面有限的营养元素就靠微生物这个分解者,才能进行循环使用。这个分解作用,主要在土壤和水体中进行。所以*合理的措施是尽可能将动植物废弃物投入土壤中,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生长利用;同时,也合成它们自身的细胞,将营养元素在细胞中保存而不被流失。微生物死后,营养元素又可被矿化给植物利用。另一方面,微生物也不断将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与微生物分泌的大分子物质一起,使土壤矿质颗粒凝聚成团粒结构,营造适于植物保水、保肥、调温、通气的生长环境。所以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常用作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均因人口增长而可开采的氮肥资源(智利硝石)用罄而焦虑。美国的农业局长来东亚,特别是在中国考察后,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F.H.King著,1911),惊叹中国的传统农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