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产业网

资讯

中国农机市场迎来新环境

农业机械产业网 2014-01-06


  新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农机市场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用户需求、市场格局、补贴导向、流通模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机市场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农机市场面临新环境 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农机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21世纪初前20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途径和结果,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的转折点,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城市化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 20年将达到60 30年将突破67.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转移浪潮将造成农村空壳化,客观上要求农村走机械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因务工收入比较高,吸引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相当于平均每户家庭就有一位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直接导致农村空壳化,老人和妇女承担了土地种植的劳动,农业机械化成为农村的迫切需要。 ,共担市场风险。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落实三包制度,以差异化服务促进产品销售。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筑产学研并行机制。农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农机制造技术的主要需求、投入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和大学的基础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提前介入应用基础研究,逐渐成为合作决策的主体,根据企业资源、研发能力和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选择、资源的整合,利用研究机构、大学的技术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形成互补优势。营造开放的的创新环境,加强与农业装备创新体系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互动、合作、衔接,建立高效运作新型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2011年,中国440家生产型企业和外贸公司对世界16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农机出口。中国农机企业要做强做大,走出去战略是必然趋势。形成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等新的发展模式是企业走向世界、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农机产品长期具有的性价比优势,对发达国家高端拖拉机产品性能有互补性,决定了在部分区域的价格优势;基本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保证了我国农机产品的长期稳定出口。我国农机企业应抓住目标市场需求机遇,建立稳定渠道,以产品组合抓住市场细分机遇。在西方一些制造业处于低迷期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进行海外并购,获得海外的成熟技术、先进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稳固的渠道,甚至是技术、管理等高端人才,以实现对国内自主品牌农机制造企业进行优势资源输入的目标。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