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产业网

资讯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要突出特色

农业机械产业网 2014-03-31


  如何看待目前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内、国际都市型农业发展百花齐放,形式、产业等各式各样,大连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就这一问题,记者请大连市财政局农业开发办副主任李晓峰作了以下的一番阐述。
  大连市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但发展并不均衡
  李晓峰说,通过多年建设,大连市初步具备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农林牧副渔主导产业全面发展;二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健全了农业服务体系;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四是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另一方面,李晓峰认为,各地区资源并不平衡,人均总量很高,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南三区与北三市、沿海地区与北部山区、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李晓峰说,我们还需要正视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市农业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农业资源量的不足,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农业现代化的几种国外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晓峰列举了三种国外先进模式:以美澳为代表的大生产模式、以日、韩及中国台湾为代表的精工细作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中等规模农场模式。
  美澳特点在于地多人少,资本密集投入,生产机械化集约化水平高,缺点在农药、化肥等资源大规模投入,土壤、食品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适合大宗农产品生产。
  日、韩及中国台湾等特点在于地少人多,生产单体投入水平高,机械化水平也很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国家给予农业特殊市场地位,缺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农业保护不利于竞争,生产效率提高不快,适合小规模、特色化产品。
  以法为代表的中等规模农场模式,特点地少人多,但政府采取多种投入政策,如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定农场主只有一名继承人等措施,推动土地集中,然后国家大幅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适合财力雄厚的国家。
  走大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李晓峰说,应当看到,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以上三类条件都存在,但从基本条件来看,我国是地少人多,并没有雄厚财力来支撑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大连来看,大连属于中国的一个地区,因此,不存在日、韩及中国台湾等所具备的封闭市场条件,但相对国内大部分地区而言,大连市农业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是较好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因此,李晓峰认为大连市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快和强力推进大连市农业和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农民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解放和释放大连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应当立足大连市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好大连市的地域和物流比较优势,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摆布好农业生产、流通布局,推进大连市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合作化,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商品率;继续加强大连市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使大连市农业发展基础和配套措施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过程中,财政部门应当如何找准切入点?对此,李晓峰表示,财政部门应当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安排财政资金,保障农业和农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他说,财力和需求永远是一对矛盾,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探索和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对投融资体制、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把调研结果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汇报,引入政府决策中,推动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