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农机制造业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98.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而同期机械工业增幅为1.88.出口方面,农机工业出口总额达到76.86亿美元,增幅5.41,本土制造发展势头迅猛。
以农机典型产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为例。这两类产品,本土制造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比如我国的拖拉机出口,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常州东风等国内大型拖拉机制造厂商在整个产业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优势的来源并不仅是产品装配速度、产品生产效率等方面,对于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说,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才是*终关键。
而纵观目前我国农机产品市场,我国生产的一般类农机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收割机。而在大型高端农机方面,国外着名品牌仍旧把握优势,优势的重点仍在技术创新。以拖拉机为例,拖拉机生产企业要具备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的强大生产能力,这种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才能在市场立足脚跟。
本土的农机制造企业要争气。而争气的点,**个就是技术的创新。众所周知,创新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对于农机企业、行业来说,技术的创新能够使企业占据制高点,引领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技术的创新,能够带来较为明显的收益。第二个点则是解决技术来源问题,我国整个工业系统均有技术来源的问题,农机行业也不能避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行各业的技术,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主要有国外技术引进、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等。
而技术引进在以往较为容易,不过随着我国农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续通过购买的形式引进技术较为困难。因此,目前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解决技术来源成为了行业内重点探讨的点。
相较于国外品牌,我国农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优势主要来自于性价比和实用性。但是,性价比和实用性并不能永远支撑行业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及农机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农机水平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我们(本土与国外品牌)之间的差距不是单个点的差距,而是整体上的差距。
因此,如何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效率,成为了业内的重点。在陈志看来,农机制造企业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能力的培育,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关键的要素来看待。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