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产业网

资讯

大豆市场面临制约政企合力应对危机

农业机械产业网 2014-06-17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9日称,根据船期统计,2014年6月,中国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约为635万吨,高于5月597万吨的实际到港量,为今年以来月度到港量次高水准。
  在今年**季度山东地区部分贸易商对国际粮商多船大豆合同违约事件余波未消的当下,6月份再创新高的大豆进口量预计将再次引发业内担忧:进口商违约是否会再次发生?国内大豆过剩形势是否会因此加剧?早已丧失定价话语权的中国大豆产业,是否会再次陷入10年前或被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高价逼仓或因难以承担买进即亏的压力而洗船毁誉的尴尬境地?
  话语权丧失影响犹在 2004年蔓延在中国大豆产业链的行业危机令人印象深刻,外资企业由此加强了对中国大豆市场的控制。而今,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还在试图进入中国大豆生产市场。比如,跨国投资企业丰益国际*近斥资30亿美元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与此同时,占据中国国内1/3大豆种植面积的黑龙江播种面积和产量却在逐年下降。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这一措施被认为有利于激发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力。但业内人士担心,在更多的扶持细则出台以前,国际大豆生产企业可能会大幅提高对华大豆的输出量,造成国内大豆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国内大豆产出进一步减少。
  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大豆行业很可能重演悲剧。中国虽然消费了世界上近30的大豆,80以上的需求却要通过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来满足,但是,业内人士反复强调,过量进口并不是威胁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的主要原因,缺乏对大豆的定价话语权才是导致近期中国大豆产业陷入困局的根源。
  一直以来,美国掌握着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美国农业部定期发布的产量报告成为指引全球大豆期货价格走向的风向标。2003年,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库存,cbot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中国大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疯狂抢购,随即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近七成陷入困境的企业被四大跨国粮商阿丹米(adm)、嘉吉、邦吉、达夫收购参股。2006年时,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已掌握了中国60左右的大豆压榨量。
  多次结价易被逼仓 2014年**季度,山东多家大豆进口商被曝因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无钱支付到港的大豆,其已经购买的50多万吨美国和巴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