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在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剑指食品安全,为从源头上保卫舌尖上的安全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我国蔬菜、水果中滥用农药现象较为严重。即使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等,一些农民仍然在使用,对土壤造成危害。
标准是评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法律准绳。全国人大代表、?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认为,从近年来的监管实践和司法实践看,农兽药残留标准存在两缺:
明物质缺标准。即已登记使用的农兽药和已明令禁限用的物质,缺乏明确标准。标准缺失,基层监管就十分尴尬。戴天荣说,比如对于超范围使用农兽药,监管实践中由于缺乏判定标准,即便检出也难以处罚。
暗物质缺预防。即新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危害物质,缺乏预防机制。这类物质既难预知,也难监管,往往一经发现就会在全产业链传导。戴天荣说,比如三聚氰胺、豆芽中的6-苄基腺嘌呤等,对这些危害物质或者潜在危害物质,一直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办法。
戴天荣提议,尽快将农兽药残留标准管理制度从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列举制,改为不允许即禁止的准许制,探索建立准许标准、一律标准、豁免标准三位一体的农兽药残留标准管理新制度。
戴天荣认为,准许制的核心是预防未知和未知从严农产品和食品中不得含有准许列表之外的危害物质。准许列表之外的物质都执行一律标准,一般是不得检出。而准许列表之内的物质要有一个具体的限量值。
戴天荣、傅企平等代表建议,将准许制写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法律高度予以确立,改变农兽药领域明物质缺标准、暗物质缺预防的现状。同时,应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加大对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扶持力度。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